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是自1982年该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又一次全面修订,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强化“保护第一”原则
1.明确文物定义和保护范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明晰文物的定义、适用范围及保护对象,并规定文物认定的主体、标准和程序。
2.完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我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庞大,约占总数的80%。此次修订从认定程序、保护措施、原址保护等方面完善了相关制度。
3.新增保护制度:增加“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保障城市建设中的文物安全。
二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1.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利用,鼓励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并合理确定开放时间和游客承载量。
2.提高馆藏文物利用效率: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可借用、交换、在线展览等方式,提升馆藏文物的利用效率。
3.鼓励文物利用研究:鼓励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文物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三
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1.加强文物普查和信息化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需加强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全面掌握文物资源及保护情况。同时,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提升科技水平。
2.明确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机制:明确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
3.强化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基金,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四
促进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
1.支持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强调支持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2.加强宣传教育:国家和相关单位需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
五
其他重要规定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地方政府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相关规划。
2.法律责任:明确了文物保护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一步规范了文物保护工作。